跨越山海 “醫”路同行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計劃100期階段回顧
時間:2025-11-18
“只要村里還有一個人,我就要為他們的健康守護到底!”10月28日,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西股村醫生韋琳參加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第100期鄉村醫生培訓時,斬釘截鐵地說出這句話。
當天上午,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主辦,山東省紅十字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承辦的第100期鄉村醫生培訓班在濟南開班。作為學員代表,韋琳在開班儀式上發言,表達了自己要珍惜培訓機會、潛心鉆研業務、學成后服務鄉村群眾的堅定信念。
守護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20世紀90年代,韋琳從衛校畢業后成為太河鎮鄉村衛生醫療隊的一員。從此,她開始了鄉醫生涯,在西股村一干就是30年。而今,她的頭發已經花白,曾經青春洋溢的臉龐也已爬上了皺紋,但那雙眼睛依然明亮而堅定,一如當年初入行時的模樣。
從醫以來,韋琳日診臨床夜讀書,在專業上精益求精。靠著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她堅守的西股村距太河鎮45公里,位于“幸福溜”(淄川方言中,“溜”是山谷的意思)最深處,三面環山,曾是一個擁有千余人口的大村。如今物是人非,年輕人陸續走出山村,只余不足200名村民留守山間,其中80%以上是老人。30年彈指,韋琳是村莊興衰的見證者,也是守護者之一,這些鄉親成了她始終無法放下的牽掛。
“鄉村醫生培訓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和能力的精進,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帶來了強大的‘靠山’,讓我們在行醫過程中遇到棘手的難題,可以隨時聯系到更具權威性的一流醫生。”山東省煙臺市長島試驗區南長山街道王溝村衛生室醫生黃鳳邊說邊打開了鄉醫培訓微信群,指著同行們在群里發的病例及獲得的意見反饋說,“這就是培訓給我們帶來的底氣。”作為一名駐島鄉醫,黃鳳工作的主要職責是在村民患病或遭遇意外情況后,在120到達島上之前,給予及時專業的醫療處置。
黃鳳是鄉村醫生培訓優秀學員代表,2023年12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第99期培訓同樣在濟南舉辦,他就是學員之一。此次培訓,他再次被邀請前來,與其他數名學員代表、醫療專家、捐方和項目主辦方、執行方代表等一起參與培訓前的座談會,為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建言獻策。
“我所在的海島交通不便、急救資源有限,病患轉運所需時間也較長,需要我們臨機處置的情況比較多。”黃鳳建議培訓要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實操課程的比例,還要有針對性地增加兒科、中醫科等專科培訓,“兒科的專業診療是基層醫生最急迫需要的技術提升,中醫適宜技術則能讓基層老百姓少花錢,又得到最大的實惠”。他的提議得到專家組的高度重視,被記錄并納入下一階段課程優化方案。
與黃鳳一起出現在座談會現場的還有第82期培訓學員,駐守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崮北村衛生室20余年的鄉醫陳紀宏。他皮膚黝黑、身形壯實,談及培訓對基層診療水平的提升時語氣堅定:“培訓回去以后,遇到患慢病重病的村民,我都會在微信群里反饋病歷或化驗結果。我對病患說請省城專家給你看一下,提供一個最新的治療方案,讓大家少跑路。”鄉村醫生因培訓構建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橋梁,讓優質醫療資源順著這條無形紐帶,源源不斷地流向基層。
第100期鄉村醫生培訓班有100位來自山東各地的學員。韋琳、黃鳳、陳紀宏雖已是資深鄉醫,在當地服務多年,創下良好口碑,但在培訓中,他們還是虛心認真,抓住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精進自身醫術水平。他們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培訓的萬名鄉村醫生的杰出代表,他們扎根基層,用腳步丈量著健康的距離,默默擔任農村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20年培訓萬名鄉村醫生
若論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計劃的緣起,還要回溯至20年前。
早在2003年8月5日,國務院就頒布《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要求鄉村醫生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培訓,參加一次考核。這一制度化設計為鄉村醫生能力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5年,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鄉村醫生李春燕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一時間,這個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將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打造成四野鄉民最溫暖醫院的苗族女鄉村醫生的故事家喻戶曉。
同年,全國政協委員戴秀英在寧夏南部山區調查發現,當地60%的農民看不起病,三分之一住不起醫院,山區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率達74.1%。鄉村衛生院醫療條件差,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低,復雜病癥鄉村衛生院診斷不出來,誤診誤治現象時有發生。
在此背景下,2006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中國鄉村醫生培訓中心等國家級醫療培訓機構及關心中國農民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企業共同推出“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劃”,計劃開展100期培訓。
“跨入大學校門學醫曾是我的夢想。”2006年6月,作為首期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學員代表,李春燕在開班儀式上感謝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及愛心企業幫助她實現了這個曾經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她回憶過去:“村里沒有醫生,村民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請鬼師驅鬼辟邪,或是用‘土辦法’自己治療。死了,也不知道是啥原因。”她展望未來,“只有繼續的學習深造,才能盡心盡力為苗寨村民看好病,減輕他們的痛苦,為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小病不出村,大病才上醫院’成為現實。”
首期鄉村醫生培訓在首都醫科大學舉辦,此后99期培訓也都與各地著名醫學院或三甲醫院合作舉行,圓了近萬名如李春燕一樣渴望走入醫學殿堂學習深造的鄉村醫生共同的夢想。
2011年3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專門舉辦民族地區鄉醫培訓班,也是第22期鄉醫培訓。來自云南、廣西等民族地區的100名鄉村醫生趕赴北京協和醫學院,在這個全國最頂尖的醫學院接受為期兩周的免費培訓。百名鄉醫中,有51人是少數民族,包括藏、壯、苗、白、彝、傣、布朗、德昂、阿昌、景頗、傈僳、哈尼、拉祜、納西等民族,其中大多數長期在民族地區工作。這期學員中最著名的就是“溜索醫生”李佳生。
2010年11月,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組織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公益攝影活動”在廣西、云南等7省、自治區展開。其中由攝影師賀延光拍攝的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傈僳族鄉村醫生李佳生溜索過江出診的照片,引起公眾關注。李佳生居住在中緬邊境,只身一人支撐一個衛生室。為了給江對岸的村民看病,經常背起藥箱溜索橫跨怒江。
參加協和醫學院培訓,對李佳生來說也是難以想象的機緣:“我只是中專文化,來北京最大的期望就是多學醫學知識,聽專家講課,回去后用學到的知識為鄉親們看病。”
2017年10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還聯合愛心企業及青海省紅十字會、青海省藏醫院共同舉辦藏醫培訓班,來自青海兩市五州的101名基層藏醫參加培訓。此次培訓對于藏醫培訓課程進行了科學的設計和編排,成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100期鄉村醫生培訓中獨具特色的一期。
截至目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已經完成100期培訓,在全國范圍內培訓鄉村醫生9857名。
新時代新起點新改變
“作為基金會鄉村醫生培訓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期,本次培訓匯聚多方力量,旨在通過系統化培訓,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生專業能力,為筑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提升服務百姓健康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紅十字力量。”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健康促進部部長賈鑫在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啟動之初,就是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如今,他是該計劃的執行負責人。
“當年,許多村醫出診需背著藥箱步行十幾里山路,以自家住房充當衛生室。”賈鑫清晰回憶起多年前與同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鄉村醫生從業狀況的情景,“我們在一位老村醫家的閣樓上住了兩晚。村民就診和醫生住家沒有嚴格區分,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不僅藥品匱乏,設備也十分簡陋。這些畫面深刻在我腦海中,終身難忘”。
鄉醫培訓計劃啟動之初,針對的就是沒有接受過系統醫學教育的鄉村醫生群體,他們中許多人靠著祖傳經驗或短期培訓掌握基本診療技能,極度缺乏規范進修機會。計劃宗旨是籌集社會善款,免費培訓鄉村醫生,以實際行動幫助欠發達地區的鄉村醫生提高醫療防疫水平,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促進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建設。計劃的首期目標是“以公益籌資的方式,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免費培訓1萬名貧困地區的鄉村醫生”。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首期目標”延宕了20年才得以完成。
造成計劃延期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執行團隊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尋求解決方案。
其一,培訓的費用被大大低估。項目啟動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飛利浦電子中國集團合作,由飛利浦率先捐資200萬元,設立“飛利浦愛心基金”,其中近一半資金被用于資助舉辦3期鄉村醫生培訓班。這筆啟動資金雖具示范意義,但相較于全國數十萬鄉村醫生的培訓需求,仍顯杯水車薪。后續,資金籌措的持續性成為長期難題,公益資源的不穩定性導致培訓頻次難以保證。
“每期培訓有醫學院或醫院支持,培訓場地和人員費用有所減免。花銷的大頭是學員往返交通和食宿,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交通費大大超出預算。”賈鑫坦言,除早期在北京舉辦3期培訓班外,為縮減成本,后續培訓多避開一線城市。即便如此,資金壓力仍長期存在。
20年來,在該計劃中投入最多資金的愛心企業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計投入2800余萬元,資助開展了29期培訓,接近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強生集團、北京市高瓴公益基金會、比亞迪大愛精誠項目等企業和機構也相繼加入捐助行列。
其二,隨著鄉村醫生群體的代際更替和醫療服務需求升級,培訓內容也不斷更新調整。早期以基礎診療為主,如今逐步涵蓋慢性病管理、急救技能、公共衛生服務等模塊,對師資、設備和課程設計提出更高要求。
20年,是鄉村醫療體系悄然蛻變的20年,也是無數村醫從“憑經驗看病”走向“依標準行醫”的20年。鄉醫培訓計劃見證了鄉村醫生從“赤腳”走向專業化的艱難步伐。起始階段,計劃更多向低學歷或沒有接受過系統醫學教育的村醫傾斜,幫助他們補齊知識短板。現在,中專及以上學歷的鄉村醫生已成主力,占比在95%以上,甚至有近十分之一的學員是大學本科畢業,培訓重點也轉向提升綜合服務能力與規范化診療水平。“為了滿足學員需求,我們不僅減少理論課,加大了實操課占比,還計劃提供更多專科培訓,為村醫提供進階課程。”賈鑫說。
其三,隨著時代發展,線上培訓和遠程診療逐漸成為鄉村醫生獲取知識與服務患者的新途徑。2019年至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合作通過在線方式培訓鄉村醫生萬余名,為助力基層醫療能力提升,促進我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筑牢鄉村振興健康防線作出積極貢獻。
為確保培訓系統性和深度,一期培訓需要至少10至14天時間,學員需要脫產至少兩周,限制了部分鄉醫的參與。尤其對于偏遠地區承擔家庭生計的鄉醫而言,過長的脫產培訓直接影響其經濟收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亦在探索與多方合作,引入線上課程與線下實訓結合的新模式,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時間靈活性,減輕學員參訓負擔。
“未來,線上培訓和考核還會進一步優化和發展。”賈鑫說:“100期代表一個階段的終結,也是下一個新階段的起始。我們還將繼續動員各方社會資源,不斷完善培訓體系,為鄉村醫生隊伍注入專業力量,切實筑牢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網底’防線。”
記者 賀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