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一家三口相繼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為愛成家,因獻團聚
時間:2025-11-18
“爺爺奶奶恩愛一生,如今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團聚’,對他們而言,這便是生命最好的圓滿……”近日,在浙江省寧波市紅十字眼庫成立15周年暨鄞州區紅十字生命教育宣教基地啟動儀式的現場,一名年輕女子的分享,讓在場眾人悄然紅了眼眶。
講述者是傅佳荔,故事的主角是她的爺爺傅乃林和奶奶潘素秋——一對相伴60余載的恩愛夫妻,他們在80天內相繼離世并雙雙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
80天內,兩次“生命饋贈”
2024年11月17日,89歲的傅乃林安詳地閉上了雙眼。家人強忍悲痛,第一時間聯系了寧波市紅十字會。
最終,老人的夙愿得以實現——遵照其生前約定,傅乃林的遺體和眼角膜成功捐獻。
那一刻,家人選擇對記憶已逐漸模糊的奶奶潘素秋保守這個秘密。但那份長達60多年、刻入骨髓的陪伴與感應,又如何能完全隔絕?
“我們沒明說,但奶奶似乎感知到了。”傅佳荔回憶,那之后,有親戚前來探望,奶奶會輕輕地道一聲:“謝謝你們對我的關懷。”語氣平靜,卻透著化不開的思念。
2025年2月5日,87歲的潘素秋因呼吸衰竭,隨老伴而去。家人撥通了那個熟悉的號碼,再次完成了捐獻。這一次,是踐行兩位老人在14年前就許下的共同約定。
相隔80天,這對摯愛一生的夫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團聚”與延續。
“死后還能做貢獻,挺好”
這份超越生死的抉擇,種子早在2011年就已埋下。
當時,傅乃林的上海表妹簽署了遺體和器官捐獻登記書。這件事深深觸動了他。
“爺爺后來對我們說,‘我們反正什么都不相信,死后不用大操大辦,離開以后還能做做貢獻,挺好的。’”傅佳荔回憶。
這個想法起初讓家人有些顧慮,但看到老人的堅定與坦然,全家最終選擇了理解與支持。
令人動容的是,傅乃林的決定得到了老伴潘素秋的支持,她沒有半分猶豫,也一同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傅佳荔的記憶里,爺爺奶奶一生善良,恩愛非常。
傅乃林是南京航空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鄞州區第一批高級工程師,一生勤懇敬業,到76歲才真正離開崗位,退休那年還被評為鄞州區優秀共產黨員。
潘素秋則是從四川貧困家庭中走出來的第一個中專生,畢業于成都航校。
他們在合肥軍工儀表廠相識、相戀,而后共赴貴陽支援三線建設。最終,為了愛情,潘素秋追隨丈夫前往寧波,扎根于此。
他們的一生,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奉獻與堅守的縮影。
傅乃林一生都在鉆研,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他常教導小輩:“要努力愛著這個世界,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份人生信念,最終化作了他們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詮釋。
這個家庭的奉獻故事還不止于此。
4年前,傅佳荔的姑姑傅萍——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在生命盡頭同樣選擇捐獻遺體和眼角膜。這位曾舉辦個人畫展、用色彩描繪美好的女性,用最后的力量為世界留下禮物。
如今,這個家有三個人的遺體捐獻給了寧波大學醫學院,助力醫學研究;他們的眼角膜捐給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讓他們重見光明。
“他們走了,但愛留了下來。”傅佳荔說,這份愛已從一個家庭的溫暖,擴展為對世界的慷慨饋贈。
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