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從不孤單
——記重慶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群體
時間:2025-11-18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世界骨髓捐獻者日都會悄悄抵達。它不像其他節日那樣張燈結彩,卻用一條細細的輸液管把陌生人的心跳連在一起。在重慶,幾位普通人的故事剛好在這個節點被輕輕翻開,他們的名字不同,年齡各異,卻用同一種溫度告訴這座城市——善意從不孤單。
隨手一勾的承諾,他在三天內兌現了兩次
51歲的張勇至今仍記得2017年夏天的西安鐘樓。他和家人到西安旅游,被一陣熟悉的獻血車音樂牽住腳步。400毫升全血很快裝滿采血袋,登記表末尾有一行小字:“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幾乎不加思索,他毫不猶豫地在“愿意”一欄打了勾,“其實當時我對造血干細胞捐獻也不了解,但知道這個事情對別人、對社會是一件好事,作為有29年黨齡的共產黨人,我肯定要支持和參與的。”
回到重慶后,日子奔涌向前,他把這次勾選拋在了腦后——2018年路過一家醫藥企業門口時,他還和同事打趣:“哪天我也去捐個造血干細胞。”同事還打趣張勇在“吹牛”,張勇也完全忘記了自己已經是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2023年7月,西安市紅十字會聯系上他:“張先生,您的血樣與一位患者初配成功,您還愿意捐獻嗎?”張勇在電話這端沒有停頓:“愿意!”因他常住重慶,后續流程交由重慶市紅十字會負責完成。妻子聽后只說一句:“你放心,我和兒子都支持你。”二次高分辨檢測、全面體檢一路綠燈,唯一的變數是患者體重遠超張勇,單份造血干細胞不夠,需要兩次采集。
3天里,張勇在重醫附一院兩次躺上采集床。血液從右臂緩緩流出,經過血細胞分離機,又從左臂回到體內,每一次都要四五個小時。針頭固定不動,他便和兒子聊家常,聊學醫的初心。
采集結束那天,患者家屬托志愿者送來一封手寫的感謝信和一支派克鋼筆。信紙帶著汗意卻字字工整:“謝謝您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張勇讀完,提筆回了一封長信,鼓勵患者“好好生活,把愛傳下去”。那支鋼筆被他鄭重交到學醫的兒子手里:“學醫的人,要有奉獻精神。”
為了同一個陌生人,他兩次走進采集室
26歲的盧韋吉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兒科上班,日常腳步從配藥室到輸液室再到霧化室,幾乎沒有停頓。同事眼里,他是腳步帶風的“小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盧韋吉曾兩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
那是2020年,盧韋吉還是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的大三學生,一次無償獻血后,他留下8毫升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幾十萬分之一的幾率,從沒想過會輪到我。”2023年2月,電話鈴響,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告知他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我愿意!”三個字脫口而出。
隨后是高分辨配型、體檢、連續5天動員劑注射。第一次采集持續5個多小時,1.2萬毫升血液在體外循環后,凝成196毫升“生命種子”。整個過程他平躺不動,為了減少如廁,干脆少喝水、少吃東西。“我與受捐者雖然素未謀面,但能幫助他人,是幸事,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捐獻造血干細胞本來是盧韋吉的秘密,并沒有告訴父母。沒想到父母從他的朋友圈發現了端倪,身在豐都的父親擔心地打來電話:“你怎么背著我們去捐造血干細胞,對身體影響大不大喲?”“放心,我自己就是學醫的。”一句話安撫了兩顆懸著的心。
規培結業后,盧韋吉正式入職兒科。本以為故事到此結束,沒想到數月后,同一名患者病情復發,電話再次響起。盧韋吉說“挺意外的”,但仍舊義無反顧挽袖,捐獻了19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
其實,盧韋吉每個月還會堅持到市血液中心無償捐獻血小板。4年下來,他累計捐獻血小板已達42個治療量,也因此獲評2020-2021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榮譽面前,他擺擺手:“我在臨床一線,知道血液的可貴,所以就想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2024年,盧韋吉還被授予第四季度“重慶好醫生,重慶好護士”稱號。
一通被誤掛的電話,差點讓生命失去希望
30歲的周康明是榮昌區安富中學高中化學老師。2017年大二時,他在重慶交通大學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活動中留下血樣。周康明提起當時的情景,記憶仍然清晰如昨:學校愛心社團搞活動,同學向路過的他遞來一張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登記表,他寫下名字,留下血樣,心里閃過的念頭樸素:“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能幫就幫,社會會多一點愛心。”
之后的6年,電話只在2020年響起過一次,直到2023年10月,重慶市紅十字會的座機號跳上屏幕。他第一反應這是詐騙電話,就掛斷了電話。他不知道的是,這通被誤掛的電話,差點讓一條生命失去最后的希望。鈴聲固執地再次響起,如此反復四五次,周康明才接起電話,“我當時還想說現在詐騙電話這么高級了,都可以顯示單位名字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周康明失笑。
電話中,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知他與一名患者初次配型成功,詢問他是否還有捐獻意愿,周康明馬上答應了下來。“我已經答應了捐獻,給了患者希望,就不能讓他再失望一次。”
隨后,他利用周末和調休完成所有體檢、動員劑注射……采集當天,周康明躺在采集床上,看著自己的血液在機器中循環,分離出珍貴的造血干細胞。他的臉上帶著平靜的笑容,仿佛看到了那個患者重新綻放的笑容。
在重慶,像張勇、盧韋吉、周康明這樣默默無聞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還有292名——這些人的名字也許不會被城市喧囂記住,但他們讓陌生人之間的血液溫度悄悄升高了一些。善意從不驚天動地,它只是把“我愿意”三個字寫進了時間的縫隙,然后在有需要時,給予最溫暖的回應。
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