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改變城市溫度
——江蘇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行走的救護員”項目側記
時間:2025-11-14
“當前,我國正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zhàn)略,讓我們用專業(yè)守護生命,用擔當傳遞溫度,把應急救護化作一座橋梁,讓‘黃金四分鐘’里的那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日前,在江蘇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專題黨課錄制活動中,生物醫(yī)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王玉精心準備了一節(jié)主題為“以急救為橋,育時代新人”的精品微課,分享她多年來作為紅十字應急救護師資帶領團隊開展“行走的救護員”項目,為社會各界開展應急救護培訓的經(jīng)歷,并在此過程中領會到黃金四分鐘的“紅色密碼”。
此前,作為“行走的救護員”系列項目負責人,王玉帶領項目團隊先后斬獲首屆中國紅十字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和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助小哥急救,保健康平安
“故事的起點,是2021年的夏天。”王玉回憶,2021年6月20日中午,江蘇省太倉市東亭路天津路路口一名外賣小哥騎行電動自行車與一輛轎車相撞,外賣小哥被卷入車底,情況危急。當時,20余名路過的市民一起迅速匯聚到事故現(xiàn)場,僅用40秒時間,合力將兩噸多重的轎車抬起,外賣小哥被成功從車底移出。“這件事在各個媒體平臺刷屏,大家都被市民團結聚力挽救生命的行動感動,我卻關注到快遞、外賣小哥群體面臨的生活和安全困境,想為他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當時的現(xiàn)實狀況是,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業(yè)態(tài)新就業(yè)群體,走街串巷,風馳電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便利,卻也頻繁遭遇交通事故、高溫中暑等風險。王玉說:“之前,我也曾在開車外出途中遇到過數(shù)起外賣小哥遭遇意外的情況,我也曾盡力幫助他們包扎傷口或呼叫120……但我也越來越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更多人甚至這個群體自身參與進來,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學會應急救護的技能,改善其道路安全狀況。”
2021年暑假,王玉帶領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紅十字志愿服務隊設計開展“助小哥急救 保健康平安”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隊成員包括學院23名救護師資,“應急救護培訓選修課”學生,以及學校紅十字會社團成員,“每年至少有70余名隊員參與該項目”。
“項目啟動之初,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推進上的挑戰(zhàn)。”王玉介紹,“為了能精準對接小哥群體、為他們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我們先后與郵政部門、城管部門及共青團太倉市委等多方溝通聯(lián)絡,希望借助相關部門的資源搭建對接橋梁,不過未能達成預期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她也深刻感受到小哥群體的特殊處境:“那時,這個群體較為分散,暫無明確的直接主管部門,相關對接渠道不夠暢通,可以說處于社會關注視線之外。”
為了項目的順利推進,王玉決定主動走進小哥的工作場景。那年,她帶領志愿服務團隊順著手機導航,頂著酷暑走遍太倉市各大商圈,先后走訪16個快遞、外賣站點,包括中國郵政、順豐快遞、美團外賣、餓了么等不同平臺,調研小哥工作和生活情況,發(fā)放問卷、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尊重與關懷的雙向奔赴
走訪過程中,王玉和志愿服務團隊就曾遇到過一次特殊情況,“一位小哥匆匆忙忙跑了進來,滿腿是血,邊跑邊滴滴答答流在地上,原來他在送貨時不小心被刮傷”。志愿者為這名小哥緊急處置后又特別注意到,炎熱高溫中,小哥們身著短袖、卷起褲腳,每一個人的手臂小腿,都露出許多深淺不一的疤痕和傷口。這一幕,讓在場的志愿者紅了眼眶。
“就這樣,讓小哥群體學會急救成了我們共同的初心。”王玉帶領團隊開始針對性地設計培訓內容,結合小哥工作場景模擬突發(fā)狀況,手把手教他們包扎、止血、心肺復蘇等不同場景下的急救方法。
一次培訓快結束時,一位小哥靦腆地跑過來對志愿服務隊員說“謝謝”,感謝他們關心這個群體的健康和生命。“這一聲感謝重若千金,也讓同學們意識到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堅定了信念。”王玉回想起那個場景,依然眼眶微熱,那份被需要的感覺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她心中,“這已不只是一次簡單培訓,而是關于尊重和關懷的雙向奔赴。他們用腳步丈量城市溫度,我們用知識和技能守護他們的平安”。
根據(jù)調研,為滿足小哥學歷提升的需求,王玉聯(lián)絡奔走,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發(fā)揮高校資源優(yōu)勢,與蘇州順豐合作為26名小哥提供學歷提升通道,從報名到上門送課全程跟進,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志愿服務團隊還聯(lián)合太倉團市委開設外來務工子女暑托班,鏈接市委社工工作部資源為孩子送去圖書和課程,包括救護培訓課程在內,解決外地來務工小哥的后顧之憂……
不僅小哥群體在項目中受益,參與項目的學生也收獲了成長與蛻變。“在奉獻中增長才干,在實踐中錘煉本領。”紅十字志愿者軒世航是在項目啟動之初就與王玉一起走訪16個快遞站點、深入小哥工作生活場景的學生之一。最初,內斂、靦腆的他在第一次登上培訓講臺時,緊張得聲音發(fā)抖、頻頻忘詞。但一次次走訪中,他漸漸學會了傾聽與溝通。聽到小哥們說起“路上遇到事故因不懂急救耽誤黃金時間”的遺憾,他感同身受,下定了為小哥傳授應急技能和安全知識的決心。每次培訓課后,他都會抱著模擬人反復練習。兩個月不間斷訓練,讓他成了項目金牌助教。
行走在城市不同角落
2022年,在參加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之前,王玉將項目正式命名為“行走救護員·小哥新力量”,寓意小哥在城市奔忙中成為流動的急救力量。當年,項目拿到此次大賽金獎。2024年,項目又獲得首屆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五年來,王玉及其項目團隊的足跡遍布太倉市58個快遞、外賣站點,200余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獲得成長,協(xié)助120名小哥考取初級救護員證,累計受益人群逾7000人,真正打造了一批“行走的救護員”和“移動的120”,他們把急救知識也帶進了“千家萬戶”“千企萬廠”。
但是,為小哥群體開展救護培訓只是項目的起點。2022年,太倉市政府投入960萬元,在人流密集場所設置120個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我們當年開展行動的時候,就把所有AED點位做成了一本手冊,發(fā)放給每個接受培訓的小哥,告訴他們走街串巷時,可以關注一下這些點位在什么地方,如果發(fā)生意外,可以第一時間拿到這個‘救命神器’。”王玉說。
除此之外,2023年,“行走的救護員”項目拓展至警察群體,為新上崗的警察開展崗前救護培訓。“我們戰(zhàn)訓基地配備了AED,經(jīng)過培訓,我們都學會了使用方法。”一名學員在培訓結束后表示,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第一時間贏得寶貴的黃金搶救時間,大大提升了基層一線警務人員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的自救互救能力。
2024年,項目進一步延伸至公交車、貨車、出租車、網(wǎng)約車司機等城市服務群體。司機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突發(fā)疾病或交通事故,掌握急救技能顯得尤為重要。王玉團隊為他們定制了靈活的培訓時間與場景化課程,確保每位參訓司機都能熟練應對緊急情況。
2025年,項目覆蓋太倉市43所中小學校,為學校體育教師、保健老師、班主任和后勤人員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僅上半年就培訓逾700人次,下半年還將繼續(xù)完成同樣規(guī)模的培訓課程。
“明年,項目已經(jīng)定好了新的培訓計劃。6月,我們將為太倉市所有參加完高考的高三畢業(yè)生上一堂生命安全教育課,送上一份‘安全大禮包’,以此作為‘行走的救護員’新的拓展方向。”王玉說。
記者 賀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