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堅守,唱響生命贊歌
——寧夏紅十字會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紀實
時間:2025-10-21
201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紅十字會啟動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不斷建設和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健全相關法規制度保障,精心構建宣傳動員、捐獻見證、緬懷紀念、人道關懷的服務體系。
10年來,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實現從空白起步到規范運行、從探索實踐到穩步發展的轉變,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助力醫學事業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零”起步,護航生命接力
2015年9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同意,寧夏紅十字會聯合各成員單位成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正式啟動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9年,經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在寧夏紅十字會掛牌成立人體器官捐獻服務中心,同年設立寧夏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服務(松鶴)工作站。
2020年7月28日,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眼角膜捐獻條例》,成為全國首例規范眼角膜捐獻的地方性立法。
2022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辦法》完成修訂。
2023年8月,寧夏紅十字會與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含眼角膜)捐獻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對各相關單位在捐獻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工作流程予以明確和規范,進一步健全依法獲取、協調聯動等關鍵機制。一系列法規、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確保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事業在起步階段就走上了正軌,為后續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從“1”開始,見證生命奇跡
“兒子雖然救不活了,但是把他的器官捐獻出來,就能幫助別的病人繼續活下去……”這是捐獻者孫先生的母親對寧夏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的話。2016年7月5日,孫先生不幸離世,家人遵其遺愿,捐出了他的心臟、肝臟和腎臟,這些“生命的饋贈”成功挽救了4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孫先生和家人的大愛之舉,不僅標志著寧夏人體器官捐獻“零”的突破,更填補了寧夏心臟移植手術領域的空白,為當地器官移植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篇章。
2020年6月25日,60歲的李萍(化名)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家人遵照其遺愿捐獻眼角膜,實現了寧夏第一例眼角膜捐獻。李萍的母親曾因角膜病失明,長期生活在黑暗之中,對通過角膜移植重見光明滿懷期待。于是,全家人不約而同進行了志愿登記,并影響和帶動更多人認同、參與和傳遞這份生命的希望。
2023年11月1日,寧夏實現第100例遺體捐獻,捐獻者庫振忠生前說:“人死后最終變成一抔黃土,捐獻出去還能幫助他人,為社會做貢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作為一名黨員,我應該這樣做,必須捐!”
這些捐獻者及其家屬,用生命饋贈的壯舉讓愛與希望永續綿延,譜寫了跨越生死的壯美詩篇。
從“心”出發,唱響生命禮贊
2019年5月28日,寧夏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建成,為捐獻者親友提供了緬懷追思的專屬空間,也成為公眾瞻仰、感悟大愛的重要平臺,更是傳播紅十字文化的前沿陣地。
自治區紅十字會常態化開展“謝謝您讓我繼續看世界”“生命如花——為愛奔跑”“捐獻知識宣講”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理念與知識,講述捐獻者的感人故事,全力營造全社會支持捐獻的濃厚氛圍,讓捐獻理念深入人心、走向大眾。
2020年,“生命接力——博愛基金”的設立,以及配套出臺的《眼角膜捐獻基金管理辦法》《人體器官捐獻基金管理規定》,為遺體和人體器官及眼角膜捐獻困難家庭送去人道關懷與慰問。202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無償獻血者、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人體器官捐獻者激勵優待工作方案》出臺,對人體器官捐獻者近親屬實行“三免一優”政策(免基本門診費、免公交費、免景區票,開辟綠色就醫通道),弘揚捐獻精神,傳遞社會大愛與溫暖。
從“新”起航,續寫生命篇章
10年來,寧夏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累計達3.87萬人,實現遺體捐獻124例,眼角膜捐獻62例,人體器官捐獻8例。這些數字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生命的年輪在時光里生長的刻度。每一位捐獻者都是暗夜中的擺渡人,以軀體為舟,以靈魂為槳,在生死的渡口架起橋梁。他們把生命的火種播撒在人間,讓凋零的花瓣化作春泥,讓熄滅的燈火重燃星光。
寧夏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治區紅十字會將繼續深化工作機制建設,系統完善捐獻服務體系,穩步壯大專業工作隊伍,全面提升捐獻工作質效,讓更多生命在無私大愛中得以延續,讓生命接力的溫暖故事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不斷涌現、生動演繹,奮力續寫生命接力的新篇章。
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