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突破800例,“三個一”工作模式傳遞愛與希望
愛心相“髓” 生命相“髓”
時間:2025-10-17
九月江淮,金風拂過沉甸甸的稻穗,大地以最豐饒的姿態禮贊耕耘。同一片秋色中,一場關于生命的豐收正在上演——安徽省非血緣造血干細胞捐獻總量突破800例歷史大關,全省各級紅十字會以“生命·無限可能”為主題,掀起“致敬希望英雄”的熱潮。當稻香漫野的收獲季與800多份“生命種子”溫情相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稻谷都在低語:這世間最飽滿的禾穗,是凡人以熱血澆灌的生命奇跡。
一枚金屬徽章的“數字孿生”
9月中旬,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突破800例榮譽徽章正式發布上線。同步通過“博愛江淮”官方微信公眾號啟動“生命·無限可能”愛心傳遞活動,安徽分庫每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都可以通過專題網頁線上申領“生命,無限可能”數字紀念章、個人專屬海報、榮譽定制頭像框等一系列暖心禮物,發朋友圈集贊還可以獲得實體徽章和“致敬800”愛心禮包。活動一經發布,捐獻志愿者群里立刻熱鬧起來,大家紛紛申領并展示自己的專屬榮譽。
“生命,因您而無限可能;希望,因您而無窮大!”安徽省第18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王磊自豪地曬出專屬海報,曾經拯救生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與以往相比,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突破800例的榮譽徽章在設計理念、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上均實現了顯著突破。本次徽章以“生命,無限可能”為主題,強調捐獻行為所激發的生命連鎖反應——一枚徽章不僅代表一次捐獻,而是象征著800次生命的重生和近800個家庭的希望延續。
“紅色和金色的‘800’融入了‘雙螺旋DNA’抽象圖形與“無窮大”數學符號,寓意捐獻者與受捐者之間跨越血緣的生命連接。作為紅十字工作者,我們見證了一次次生命的奇跡。這枚徽章的設計,可能不是最專業、最美觀的,但一定是最用心、最特別的。”安徽省紅十字會組織宣傳和捐獻事業部負責人介紹,“策劃這次網絡愛心傳遞活動,是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的一次創新嘗試,通過實體徽章的‘數字孿生’,賦予其公益社交傳播功能,深化公眾對捐獻者崇高精神的認同與禮贊,早已超越了徽章本身的意義。”
從靜態紀念到動態傳播,“生命·無限可能”愛心傳遞進行的同時,宿州市、黃山市紅十字會邀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志愿者走進市廣播電視臺可視化直播室,線下活動,線上直播,連線互動,一起探尋“生命種子”的神奇,分享捐獻者背后的感人故事。
9月20日,馬鞍山市含山縣8位志愿者通過中華骨髓庫電子化入庫小程序完成了集中采樣,標志著馬鞍山市、縣兩級造血干細胞捐獻入庫登記正式進入電子化時代。
解鎖創造奇跡的“愛心密碼”
線上如火如荼,線下同樣精彩。世界骨髓捐獻者日期間,省紅十字會精心制作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視頻在安徽多地城市商業廣場、政務中心等公共場所播放,許多市民駐足觀看,各級紅十字會紛紛組織志愿者走上街頭、走進社區、走進學校開展主題宣傳活動。
合肥市紅十字會開展“致敬希望英雄——以愛為翼,向山而行”登山活動,邀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共赴自然之約,凝聚生命力量。登山途中,志愿者展示了“致敬希望英雄”“傳遞生命希望,照亮生命之路”“謝謝您!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等標語,向市民游客發放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冊,激勵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細胞捐獻的行列中來。
銅陵市義安區組織志愿者參加2025“奔跑江淮”和美鄉村健康跑,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宣傳活動;安慶市區千余輛出租車頂燈同步亮起“感謝您,捐獻者!”的暖心標語,將感恩之情傳遞至城市的各個角落。
《潁州晚報》專訪劉國強、尹航、王偉三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推出了專題報道《一起把“生命火種”傳下去——世界骨髓捐獻者日 三位阜陽勇士的告白》,向市民講述捐獻背后的感動與堅守,以及延續至今的愛心故事。
9月15日,來自黃山市歙縣紫陽學校的教師汪洪波在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成為全縣教育系統首例捐獻者;當涂縣紅十字會走進馬鞍山學院組織宣傳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宣講活動,近千名學生參加。
亳州市舉辦全市紅十字系統“三獻”業務工作培訓班,安徽分庫和省造血干細胞捐獻服務大隊的骨干們向參加培訓者講授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服務的多項課程;馬鞍山市紅十字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自發組織志愿者初級培訓班,50位志愿者集中學習了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服務、招募以及中華骨髓庫“電子化入庫”相關志愿服務工作知識和技能。
實現共情共鳴的“生命敘事”
“珠城”蚌埠舉辦了全國無償獻血獲獎者表揚活動。省紅十字會聯合省衛生健康委、省軍區保障局等多家單位表彰了2022—202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獲獎者,其中包括在此期間實現捐獻的全省207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蓬勃發展,各級紅十字會積極表彰獎勵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志愿者,已有11個城市將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納入“見義勇為”表彰,多名捐獻者榮獲“中國好人”“安徽好人”等各類榮譽稱號。
在推進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中,安徽省始終堅持機制創新與人文關懷并重,逐步形成“徽”味十足的“三個一”工作模式:“一例一宣”——每完成一例捐獻,開展一次典型宣傳,挖掘捐獻者背后的故事,通過媒體平臺多維度傳播,讓“救一個人,溫暖一座城”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年一刊”——每年編撰發布《愛相髓》,系統梳理年度捐獻數據,講述生命與生命相遇的故事,致謝感恩捐獻者;“一百一敬”——每逢百例節點,舉行專題致敬活動,強化社會認同,提升公眾認知,推動捐獻事業從“知曉”至“共情”。
這一系列舉措的背后,是安徽省多年來在造血干細胞捐獻組織動員、科普宣傳、激勵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的結果。登記入庫人數穩步增長,捐獻流程不斷優化,跨區域協調機制日趨完善,全省已構建起高效、規范、溫暖的捐獻服務體系。從高校青年到單位職工,從快遞小哥到黨員干部,從白衣天使到烈火英雄,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主動加入中華骨髓庫,志愿成為守護“生命種子”的希望英雄。
800例,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位捐獻者義無反顧的抉擇,是一個家庭重燃生機的曙光,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注腳。
未來,安徽將繼續以愛為名,以行動作答,在生命的長河中傳遞愛與希望——愛心相“髓”,生生不息;生命相“髓”,無限可能。
胡靜升 陶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