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鄉(xiāng)村教師的最后一課
——記重慶市墊江縣器官捐獻者黃九田
時間:2025-10-17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三尺講臺上鐫刻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的質樸與赤誠;他不曾留下豪言壯語,卻在生命落幕之際,以捐獻器官、點亮多人生命的方式,完成了對“奉獻”二字最深沉、最動人的詮釋。
三尺講臺:三十年的堅守
黃九田這個名字在重慶市墊江縣太平小學的校園里,早已化作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存在。自1995年站上講臺的那天起,他便將根深深扎進鄉(xiāng)村教育的土壤。三十年春去秋來,風雨無阻,即便身體發(fā)出警報,他依然執(zhí)著地守望著那片黑板前的方寸天地。
“黃老師的課,總是聽得明明白白。”學生們常常這樣評價。他擅長將抽象的數(shù)學符號化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實例,讓枯燥的公式煥發(fā)生動的光彩。他的課堂,不僅有知識的流淌,更有思維的碰撞與笑聲的回響。正因為這份對教學的鉆研與熱忱,黃九田屢次在優(yōu)質課競賽中斬獲佳績,并多次榮獲“教學工作先進個人”“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榮譽背后,是他日復一日的付出。在朋友眼中,黃九田是一位“工作狂”,“前年他生日的時候,我們一群朋友說聚一下,為他慶祝生日,但他忙到晚上七點,菜上齊了才來,吃到一半又趕回學校去工作了。”
在學生心中,他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心靈的引路人。“黃老師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一名如今已邁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動情地回憶,“當年我數(shù)學跟不上,是他在無數(shù)個課后時光里,耐心地為我一遍遍講解,重新點燃了我對學習的信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許多畢業(yè)多年的學子,仍會在佳節(jié)時分回到母校,只為再看一眼他們敬愛的黃老師。
他以身作則,默默地將“責任”與“仁愛”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正如一位學生所言:“黃老師給予我們的,遠不止知識,更是如何做一個善良、堅韌的人。”
風雨人生:家庭的頂梁柱
講臺上的他,從容篤定,是學生眼中的光芒;生活中的他,卻默默扛起一個家的重量。年邁的母親仍在田間勞作,八十多歲、體弱多病的岳母需他悉心照料,妻子因視力問題,視物模糊,行動不便,年幼的女兒才剛剛升入六年級。家庭的重擔,如沉甸甸的磐石,壓在他并不寬闊的肩上。
但身邊人從未聽過他一聲抱怨。每天清晨六時,他準時起身,為家人備好早餐,再迎著晨光匆匆趕往學校。夜幕降臨,歸家后的他還要耐心輔導女兒的功課。鄰里談起他,無不感嘆:“黃老師啊,是難得的好老師,更是家里的頂梁柱,是好丈夫,好父親。”
他與妻子相濡以沫,共同撐起這片風雨中的家園。日子雖不富裕,但在他的辛勤操持下,這個小家始終洋溢著溫暖與安寧。
生命終章:最后的奉獻
命運的驟雨,總是不期而至。今年9月14日,黃九田因突發(fā)腦出血倒下,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手術室外,同事、朋友、學生紛紛守候,焦灼的目光匯聚成無聲的祈禱。同學群里,消息徹夜閃爍,每一條都是揪心的期盼,盼望他能闖過這一關。
然而奇跡終究沒有降臨。經(jīng)過一周的全力搶救,黃九田的生命指針還是走向了終點。
在彌漫著悲傷的病房外,摯友胡先生看到了器官捐獻的宣傳海報。想到黃九田一生都在默默付出,他懷著沉重的心情向家屬提出了器官捐獻的建議。起初,親人們難以接受,但想到黃九田一生與人為善的品格,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他們最終決定,讓他的愛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想著他的器官能在別人身上繼續(xù)工作,就覺得他還活著……”黃九田的母親哽咽著說。
9月18日,家屬們強忍淚水,在人體器官捐獻親屬確認登記表上簽下了名字。9月22日清晨,在親人與白衣天使的護送下,黃九田完成了生命最后的“授課”——他捐獻的肝臟與雙腎,為多名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
黃九田的離去,讓這個本就不易的家庭失去了支柱。“生前,他用全部的愛守護著這個家。如今,我們希望他的愛能繼續(xù)流淌,溫暖更多的人……”妻子郭碧波聲音低沉卻堅定,“我們更要讓女兒明白,她的爸爸,是一位用生命詮釋奉獻的英雄。愿她將來的人生路上,永遠以父親為燈,走正路,行善事。”
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