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捐獻遺體的86歲老兵之家與捐獻器官的11天嬰兒之家
用同一種方式書寫大愛
時間:2025-10-14
9月11日,“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宣傳公益大使、湖北省醫師協會會長張定宇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宗偉,一同走進兩個滿含大愛的家庭——捐獻遺體的抗戰老兵之家與捐獻器官的11天嬰兒之家。這場家訪在輕聲細語的交流里,翻開了兩段讓人熱淚盈眶的生命故事。
86歲老兵的最后“軍禮”
推開劉清瀾老人的家門,暖黃色的光線里,一股歲月沉淀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張定宇下意識放慢了腳步,目光最先被客廳上懸掛的老照片吸引——照片里的劉清瀾身著樸素衣衫,嘴角帶著溫和的笑意,眼神里卻藏著歷經風雨的堅定。客廳中央的木桌上,一枚紀念章靜靜擺放著,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上面,折射出細碎的光芒,仿佛訴說著主人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劉清瀾的遺孀、98歲的易荃芬老人伸手輕輕拂過紀念章,動作里滿是珍視。張定宇教授俯身端詳,手指輕輕點了點紀念章上的紋路,語氣里滿是敬佩:“這可不是普通的勛章,是用熱血和忠誠換來的,劉老的一生,太了不起了。”
這位1928年出生于山東沂水的老人,年輕時在魯中軍區政治部新聞臺學習譯電報,曾隨部隊冒著槍林彈雨執行破壞津浦鐵路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后,他相繼在長江日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湖北省新華書店等單位工作,勤勉盡責,直至1988年離休。
“上世紀50年代,父親得知學校缺解剖用的人體,回來就跟母親說‘以后咱們把遺體捐了,給學生們當教材’,母親一口就答應了。”劉清瀾的大兒子指著照片,聲音里滿是驕傲。2002年,劉清瀾與妻子易荃芬一同在武漢市紅十字會登記并公證,正式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
劉清瀾的二兒子劉良,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博士生導師,一輩子與醫學、遺體打交道的他,比誰都清楚一具教學遺體對醫學教育的意義,可作為兒子,面對父親的決定,理性與情感的拉扯曾讓他徹夜難眠。他說:“我覺得父親還活著,就在每一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里,在每一次成功的手術背后。他的軀體化作了通往醫學殿堂的階梯,他的精神浸潤著未來每一位醫生的心靈。”
臨走時,張定宇緊緊握住易荃芬老人的手,掌心的溫度傳遞著敬意:“你們一家兩代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守護生命。這種傳承,令人肅然起敬。”
11 天嬰兒的生命延續
如果說劉清瀾的故事是跨越歲月的堅守與奉獻,那器官捐獻者丁小滿的故事,則是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的溫暖奇跡。
走進丁家,張定宇的目光被滿屋的玩具吸引——積木散落在爬行墊上,毛絨玩具整齊地靠在沙發旁,墻上還貼著星星月亮的貼紙。“這些都是小盈最喜歡的。”丁亦非拿起一個玩具,輕聲說道,“每次看到這些,總覺得小滿也在陪著姐姐玩。”
“當時就想著,小滿來到這個世界一趟,不能就這么悄悄走了。”丁亦非望著正在玩積木的小盈,聲音哽咽卻堅定,“雖然我們心里很悲痛,但希望能幫到別人。”
2021年8月20日,雙胞胎小盈和小滿的降生曾為這個家帶來雙倍歡喜。不久,噩耗猝不及防地襲來:小滿因早產患上缺氧性腦病。在最痛苦的時刻,丁亦非夫婦做出了讓所有人動容的決定——捐獻孩子的器官。8月31日,小滿捐出的一對腎臟成功救治了一名尿毒癥患者,成為亞洲最低體重器官捐獻者,他小小的腎臟在另一個生命里繼續跳動。如今,這份大愛早已刻在這個家庭的骨子里。平日里,丁亦非就熱心公益,工作再忙,也會擠出時間去養老院幫老人剪指甲、嘮家常,到特殊機構陪孩子們做游戲、讀故事。他說:“希望小滿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
作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宣傳公益大使,張定宇也在2022年醫師節那一天登記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這一次,他對丁亦非一家的善舉也深感觸動:“你們用愛將‘離別’轉化為‘延續’,這份勇氣與善意,比任何事物都更加珍貴。”
來源:湖北日報